遙感的物理基礎是電磁波理論。各類物質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性,但實質上都具有電磁輻射。這些電磁輻射的差異,只是波長(或頻率)不同而已。遙感技術就是利用電磁輻射(包括發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等)來傳遞信息的。在遙感技術系統中,地物光譜研究是遙感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內容之一。地物波譜測試工作及其測試數據分析與應用,是遙感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室內外不同地物的光譜測試,取得各種地物光譜曲線,與遙感圖像對應起來,為解譯應用、遙感儀器鑒定、選擇更佳波段,提供了之一手資料和數據。通過地物光譜監測,對遙感信息提取,也是遙感圖像信息提取的有效途徑。遙感采用的不同電磁波譜,通過光電轉換關系,形成可見的影像。人們掌握了可見、非可見的波譜特性和成像規律,即可識別千差萬別的各種地物和目標。
因此,光譜信息是遙感的媒介與基礎。(1) 參加了騰沖航空遙感實驗。此項實驗由中國科學院、云南省 *** 和昆明軍區主持,于1978年10至11月進行,我所遙感室華仁葵、李玉勤、黃志良、余洪流等參加了這一實驗工作。本項研究于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加人員得到中國科學院騰沖遙感實驗組發給的“獲獎證書”。
(2) 開展了長春航空遙感聯合試驗。試驗于1979年8月16日至9月30日在長春凈月潭地區進行。本項試驗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主持,全國62個單位共400多人參加,共分15個專業試驗組:我所亦投入大批科研力量分別參加了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沼澤、環境保護及系列制圖等8個試驗組。試驗主要內容包括:檢驗由長春光機所和長春物理所研制的多種傳感器;開展地面15個專業實況調查與應用試驗。試驗的地面調查工作以我所為主,地面指揮由我所曹彩云、趙華昌負責。試驗進行得順利,完成了預期的試驗研究任務,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編輯出版了《長春遙感試驗論文集》和《長春遙感試驗典型圖像分析》。此外,我所還編印了《長春遙感試驗地物光譜曲線圖冊》。上述研究成果在1981年北京召開的第二屆亞洲遙感會議上進行了交流。
(3) 中國科學院長春凈月潭遙感實驗站的建立。1979年結合長春航空遙感試驗籌建了長春凈月潭遙感實驗站。試驗區面積300平方公里,此外還有四個聯系點,即長白山、三江平原、東北西部半干旱地區和渤海灣濱海地帶。實驗站的實驗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立多層次遙感數據地面測試、實驗、檢驗和分析系統,開展多維動態系統研究;系統地采集太陽光輻射、地物波譜和地面信息,為航天遙感提供驗證示范場地;研究地面遙感信息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成像機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遙感圖像處理 *** 和遙感應用模式研究;開展遙感應用系統及開拓應用新穎領域的預研究。實驗站還建立了學術委員會,陳述彭為名譽主任,馮家璋為主任,趙華昌任站長。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1980年光機所組建了大型模擬遙感實驗室,與實驗站配合連續幾年進行了地物光譜測試,積累了數據。后來又在實驗站建立了太陽直射和天空光的輻射測量自動觀測站,并購置了遙感車。在實驗站內選擇了大面積試驗田的幾種固定農作物、樹種及水體,進定期定點觀測。逐步過度到遙感遙測系統,并建立多層次遙感數據的地面測試、實驗和分析系統。中國科學院于1989年4月批準實驗站對外開放。1993年由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領導和同行專家組成評議檢查組來該站評議檢查。評議結果認為.該站研究方向明確,自開放以來注意了研究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創新性,努力跟蹤學科前沿,在晝光、地物波譜微波遙感等方面作了長期系統觀測,取得較好的研究成績。通過研制成功的“室內模擬實驗裝置”與機載/陸基多頻段微波輻射計開展高水平研究,在國內產生一定影響,在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方面亦取得重要進展。
(4) 地球資源光譜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研究。我所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東北師大協作開展了地球資源東北地球光譜信息及其應用研究,1979年開始至1987年結束,通過研究積累丁幾千條光譜數據,其中部分數據編入“中國地物光譜曲線圖冊”,本項成果于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我所獲獎人員有趙華昌、李玉勤、李剛、王祁春、宋文波。我所遙感室還與中科院地理所協作開展了地理信息系統ARC/INFO的應用研究.特別是進行了凈月潭地區“智能化疆感信息系統(IRGIS)研究”,它是建立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基礎上的綜合信息系統。以遙感影像與數字地形模型的匹配、TM影像的三維顯示,完成凈月潭地區數字地形模型與TM影像的復合應用
(5) 研究所進入創新后,地物光譜數據測試與分析小組在張柏研究員 、劉殿偉研究員的總體設計與協調下,多次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對東北地區的典型地物進行了觀測。課題組主要依托于中國科學院長春凈月潭遙感實驗站的儀器設備以及相 關課題經費的支撐下對東北地區典型地物進行長期觀測研究,并初步建立了東北典型地物數據庫,其中包括東北主要土壤光譜數據庫、主要農作物光譜數據庫、水體光譜數據庫、主要植被數據庫。并進一步以光譜數據庫為先驗知識,以理論模型對東北地區主要農田植被生理參數進行的定量反演。課題組下一步工作重點是進一步完善東北地區典型地物光譜 庫,采集更多典型地物光譜(不同地區、不同時相、不同類型)及相關地物屬性數據庫;典型地物光譜分析 *** (算法)庫;建立地物組分參數反演模型庫等。為區域地表參數的 定量遙感反演提供技術、經驗支撐,并擴大國內外影響。
(6) “吉林省重要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質遙感監測與示范”為吉林省與中國科學院科技合作資金項目。本項目針對吉 林省重要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與水環境污染的重大問題,重點應用水質遙感技術實現重要水源地水質監測,并作為吉林省環境監測站水質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為 *** 管 理和決策部門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水質狀況,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水質污染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從而保證飲用水源地的水質安全;在此基礎上,結合“吉林省生態環境在 線監測控制與預警系統”項目的實施,開發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水質監測與評價系統,為水源地水質安全提供技術保障和決策依據,對吉林省老工業基地振興和經濟社 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項目主持人為章光新研究員、宋開山副研究員,起止時間為2006年11月—2008年12月,參加人員12人,經費70. 0萬元。在本項目的支持下,課題組成員共發表國際期刊論文4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15篇,其中SCI收錄3篇,EI收錄3篇。
來源: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中文分會
來源鏈接:https://www.osgeo.cn/post/1440g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于 ***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