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多地反思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城市治理的短板問題。城市治理如何更加科學、高效、持續?智慧城市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新基建”寫入今年 *** 工作報告,智慧城市迎來發展良機。連日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積極為建設智慧城市建言獻策,暢想智慧新未來。
社區是社會肌體中最基層的神經末梢,最能感知風雨冷暖。
疫情防控中,基層社區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做法。如街道社區通知靠手遞手發放、居民預定口罩需上街排隊、體溫等信息上報靠口頭傳送、相同內容的防疫表格重復填寫……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基礎設施智慧化不足、社區管理數字化程度不高、部門間信息割裂,在抗疫的關鍵時刻,這些細節也會影響成敗。
“建設智慧社區,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排頭兵?!比珖舜蟠?、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建議,在政務服務、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引導地產、物業、醫療、商業服務等相關產業創新模式,打造以社區為中心的配套服務生活圈,不斷完善社區管理的智慧內核,讓居民享受到智慧生活服務的便利。
但如果社區之間信息不暢,部門之間數據割裂,城市治理就是一盤散沙。如何從疫情危機中捕捉和創造新機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力點。
“這次疫情防控證明,有效運用現代化手段的地方,防控工作就有力有效;反之,就容易遲緩低效。”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說,總結疫情考驗的得失,應該抓住契機,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胡成中建議,應重點解決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信息孤島、數據匯集和應用問題,把包括公共衛生防疫監測預警、應急救治等眾多系統有機統一的“城市大腦”建設好,為將來更好地防范和應對類似突發事件打下基礎。
“信息孤島必須打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翠坤坦言,應加強有關行業和部門的聯合,自上而下打破信息孤島,形成多行業數據互聯互通的數字城市底座,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優勢輔助科學決策,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智慧城市不僅是城市發展的轉型之路,也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各地 *** 大力推進5G *** 、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創新技術的應用,紛紛布局“新基建”大潮下的智慧城市建設。
人的智慧在大腦,城市的智慧也在“大腦”。
作為城市的中樞神經系統,“城市大腦”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空天地一體化、5G和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城市信息模型和平臺型人工智能中樞,能夠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
“此次疫情防控表明,城市迫切需要一個像‘大腦’一樣的統一控制和指揮決策中心。”全國政協委員、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說,應加快以“城市大腦”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劉偉建議,早期應以建立“交通大腦”“公安大腦”“應急大腦”“醫療大腦”為突破口,搭建首期大腦平臺;然后逐步拓展到文旅、環保、社區等民生領域,不斷提升數據在城市治理中的運用效能,推動“城市大腦”的全面深化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在疫情防控中,上海努力推動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這是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有力牽引,也帶動了 *** 管理服務的改進,推動了營商環境優化,促進了資本集聚、人才匯聚、功能提升。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智慧城市建設就是將傳統的基礎設施與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基建結合起來,激活新動能。
“智慧城市要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讓新基建更綠色?!比珖舜蟠怼⑦h景科技集團CEO張雷的思考著眼長遠。他表示,未來城市的能源體系,需要建立在可再生能源與智能技術融合的基礎上。從國家到各地方 *** ,在大規模投資新基建的同時,應建起一套減少碳排放和增進可持續發展的考核、追蹤體系。
智能、便捷、安全、舒適,是人們對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在我國空間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地觀測衛星體系等,都將為智慧城市提供更大想象空間和價值空間。
“我國數字經濟正邁向一個以新基建為戰略基石、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產業互聯網為高級階段的新時代?!比珖舜蟠怼Ⅱv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建議,加快推進云計算等新基建,筑牢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進一步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創新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高數字化治理水平。
國家發改委最近明確,將衛星互聯網列入我國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各方面優勢成立大型企業,統一規劃布局建設衛星互聯網。
“商業航天快速發展,新型火箭紛紛亮相,小衛星星座提供全球性遙感信息服務,北斗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應用廣泛,地理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闭勂鹞覈目萍及l展,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信心十足,“人類正全面進入互聯網和空間信息時代,衛星互聯網更是大國爭奪未來技術優勢的前沿?!?/p>
李朋德說,衛星互聯網是全世界的空間基礎設施,能克服地面互聯網覆蓋不均勻、脆弱和不可通達的劣勢,優勢獨特?!拔覈粌H有更大的用戶群體,也有轉型數字化的社會需求,要搶占衛星互聯網的先機,邊建邊用、完善功能,實現產業化。”
智慧社會,萬物互聯。對于未來智慧社會的構建,李朋德建議,按照“點、線、面”三個步驟,發射600顆“時空衛星”,建成全球服務系統,同時積極開展衛星互聯網與地面5G *** 的融合應用,充分發揮地球觀測組織的優勢,將實時準確的信息送達用戶終端,支撐國防安全、海權維護、大灣區經濟創新發展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注來源:i自然全媒體。i自然投稿郵箱:izrqmt@126.com。 *** :010-83204960
i自然全媒體
記者:楊旋
編輯:李卓聰
審核:趙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