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刻,大家更意識到,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進程,才能促進我們一帶一路、中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8月14日上午在第22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名譽主席郭華東在作主旨報告時談到。
報告中,郭華東介紹了地球大數據在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實現過程中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和成果。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千年發展目標到期后繼續指導2015-2030年的全球發展工作,旨在于這期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郭華東表示,這17個發展目標的實現還存在巨大挑戰。面臨這一系列問題,只有科技創新、技術驅動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大數據與人工智能、5G等相結合,必將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不同凡響的貢獻。
大數據為科研帶來新的 *** 論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來自各行各業的大數據有很多,涵蓋了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如何真正發揮出其在各個領域的作用?
郭華東表示,當前,大數據正在為科學研究帶來新 *** 論,催生新模式。而地球大數據概念的提出,也有利于SDG目標的實現和發展。
郭華東談到,當前在SDG具體的169個目標中,“有 *** 、有數據的僅僅占45%,有 *** 、沒有數據的占了39%,還有16%的目標既沒有 *** 也沒有數據。”推進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難點,如監測數據的缺失和指標體系的動態變化、SDG目標繁多且彼此間相互關聯、SDG監測評價指標模型化問題復雜等。
2018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旨在集成社會統計、地面調查、航空航天、對地觀測等各方面的數據,形成云服務平臺系統,面向人們關注的、各個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個專項驗收之日,就是新的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誕生之時。”郭華東介紹,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系統的建立,可以為決策支持提供幫助,亦可在促進科學發現、實現技術創新的同時推進知識傳播。面向全球,項目將構建領先的地球大數據基礎設施;面向科技界,項目將形成國際一流的地球大數據學科驅動平臺;面向 *** ,項目將構建服務 *** 高層的決策支持系統。
率先實現數據共享,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以衛星數據為例,對地觀測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氣象衛星等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衛星的全覆蓋伴隨著空間信息保障體系的建立,而基于這樣一大批來自天上的數據,郭華東表示,“關鍵的關鍵是要拿出最寶貴的資源:數據資源。”
“發衛星不是目的,拿到衛星數據后進一步應用,才是其真正的使命。”郭華東表示,建立大數據云服務平臺的重要性因此而彰顯。2019年起,平臺就開始面向全球,共享各類數據。“在數據共享碰到困難時,我們要從自身做起,率先實現數據共享”,郭華東表示。
當地球大數據平臺建立后,SDG目標的推進也更有跡可循。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是SDG的目標之一。通過地球大數據平臺,研究人員對亞歐非大陸重要的濕地水體面積進行觀測,并根據數據總結出變化趨勢。
SDG的第11個目標是建設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復原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地球大數據平臺通過雷達對城市及其周邊的不透水層進行監測,最終得出城鎮化趨于穩步發展的結論。針對一些國家城鎮化發展速度不盡如人意的監測結果,“我們向聯合國提了一個建議,即城鎮化發展依然面臨挑戰。”郭華東說。
郭華東表示,中國在做好自身的同時,還要利用中國的科學創新手段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用我們的技術幫助他們一起實現土地退化的零增長。”
郭華東說,“在中國科協年會上,我們呼吁,用科技創新手段一起努力一起工作,為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