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甲方與獵頭的角色定位差異——為何需要專業傳遞?
做獵頭如何介紹甲方工作,之一步不是背崗位JD,而是先搞清楚一個事兒:你不是在復讀機,你是橋梁,是翻譯官。
甲方公司找獵頭,本質是希望把內部的用人需求變成外部能聽懂的語言。但問題來了,很多老板自己都講不清“我要招這個人到底要干啥”,或者只說一句“我們公司不錯,待遇好”。這種模糊信息傳到候選人耳朵里,之一反應就是:這不就是個普通崗位?我為啥要去?
這時候獵頭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你要把甲方的“潛臺詞”轉化成候選人愿意聽、聽得懂、還想爭取的機會。這不是簡單轉述,而是重構價值。
比如有個客戶是做智能硬件的,老板說:“我們要招個產品經理,懂點技術就行。”聽起來沒啥特別的吧?但獵頭如果這么轉達,肯定沒人感興趣。但如果改成:“這家公司正在打造下一代消費級AI設備,產品負責人直接對接創始人團隊,未來一年內有機會主導一款百萬級銷量產品的全流程落地?!边@就不一樣了,候選人立刻感受到這是個有挑戰、有成長空間、還能被看見的位置。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所以啊,別以為獵頭只是中間人,其實你在幫甲方重新定義他們的崗位吸引力。如果你沒意識到這一點,那你介紹的可能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工作描述;但一旦你理解了角色差異,就能從“被動執行者”變成“主動策劃者”。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資質參謀網經常強調:獵頭不只是找人,更是幫你把機會包裝得更有說服力。尤其是在建筑行業這類專業性強、門檻高的領域,候選人更看重的是你能幫他看清未來的可能性,而不是僅僅告訴他“這個職位叫什么”。
記住一句話:
甲方想要的是結果,獵頭給的應該是路徑。
這才是專業呈現的之一步。
2.1 職位描述 ≠ 公司簡介:區分職責、挑戰與成長空間
做獵頭介紹甲方工作,最怕的就是把崗位JD當成公司宣傳冊來念。很多人一上來就說:“我們是XX行業頭部企業,福利待遇優厚,發展空間大。”聽著挺美,但候選人聽完只會覺得——這話說得太虛了,誰都能這么說。
真正有效的職位傳遞,必須拆解清楚三個層面:做什么(職責)、難在哪(挑戰)、能學到什么(成長)。這是獵頭和候選人之間建立信任的之一步。
舉個例子,有個客戶招建筑項目經理,原始JD寫的是:“負責項目現場管理,協調各方資源,確保工期進度?!?br /> 聽起來是不是很常規?幾乎每個項目都這么寫。但如果獵頭只照搬這個版本去推,那基本沒人會認真看。
這時候你要做的不是改文字,而是重構信息邏輯:
- 職責層面:不只是“管現場”,而是明確指出這個人要獨立承擔一個5000萬以上市政工程的全過程管控,包括施工組織設計審核、成本控制節點把控、安全文明施工達標率考核等;
- 挑戰層面:說明這個項目涉及多部門協作( *** 審批、設計院、分包單位),且工期壓縮至8個月,需要極強的統籌能力和抗壓能力;
- 成長空間:強調該崗位是公司重點培養對象,未來一年內可參與集團級標桿項目競聘,有機會晉升為區域負責人。
這樣一整理,候選人立刻明白:這不是普通項目管理崗,而是一個能快速積累實戰經驗、被看見的成長型機會。
再比如在資質參謀網服務過的客戶中,就有不少建筑企業希望招技術總工這類角色。如果只是說“負責技術方案編制”,那吸引力有限;但如果告訴候選人:“你將主導超高層建筑的核心結構體系選型,直接向董事長匯報成果,并有機會帶團隊承接后續3個類似項目”,這就從執行層跳到了決策層,價值感完全不同。
記住一點:
候選人不是在找一份工作,是在評估一段職業路徑是否值得投入時間與精力。
所以獵頭介紹甲方崗位時,千萬別陷入“羅列職責”的陷阱。你要做的,是讓對方看到:
- 這個崗位背后有真實的工作內容,不是紙上談兵;
- 它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是有意義的,不是瞎折騰;
- 最重要的是,你能在這份工作中獲得不可替代的能力提升。
這才是精準描述的核心——不靠堆砌詞匯,而是用結構化表達,把甲方原本模糊的需求變成候選人愿意主動爭取的理由。
3.1 行業地位 + 文化特質 = 可感知的雇主品牌
做獵頭介紹甲方工作,光講“我們是行業前十”沒用。候選人聽過太多這種話了,耳朵都起繭了。真正能打動人的,是你能不能讓他們感受到這家公司不一樣——不是靠口號,而是靠細節。
比如你去推一個建筑類客戶,對方說自己“在業內有多年積累”,聽起來是不是很模糊?這時候你要做的,不是重復這句話,而是拆解它:
- 行業地位怎么體現? 是拿過魯班獎?還是承接過國家級重點工程?或者連續三年中標率高于同行平均?這些才是硬指標。
- 文化特質怎么落地? 是團隊氛圍輕松?還是對技術人才特別尊重?有沒有定期的技術分享會?有沒有老員工帶新人的機制?
舉個真實案例,在資質參謀網合作過的一家市政設計院,他們不提“企業文化先進”,但獵頭一說:“這家公司每年都會給工程師安排海外考察機會,而且項目負責人可以直接參與方案評審,不用層層審批。” 聽起來是不是更有畫面感?
這就是關鍵點:
讓候選人從你的描述里,看到這家公司的日常運作方式,而不是聽你說‘我們很好’。
再比如,有個候選人原本對某地產公司沒興趣,后來獵頭告訴他:“這家公司內部有一個‘技術攻堅小組’,專門支持一線工程師解決現場難題,每周開例會,高層也會來參加?!?這句話一出,候選人立馬來了精神——原來這不是一家只會壓任務的公司,而是真正在培養人。
記住一件事:
雇主品牌的吸引力不在廣告語里,而在具體行為中。
所以當你介紹甲方背景時,別急著背簡歷上的那幾行字。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之一,這家公司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是什么?第二,它的做事風格和別的企業有什么不同?
如果答案不夠清晰,那你可能還沒吃透這個甲方。這時候不妨多聊幾句,問問HR或業務負責人:“你們覺得團隊里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平時最看重員工哪些品質?”——這些問題往往能挖出真正打動候選人的內容。
像資質參謀網就經常幫客戶梳理這類信息,不只是為了包裝簡歷,更是為了讓獵頭知道:
這家公司到底為什么值得加入?
別怕說得細,候選人反而喜歡聽具體的。一句“我們重視人才培養”,不如一句“入職半年內就能獨立負責子項,帶三個徒弟”來得實在。
這才是獵頭介紹甲方背景的正確姿勢——不靠吹牛,靠講故事;不靠抽象概念,靠可感知的真實體驗。
4.1 預判常見問題(如薪資、晉升路徑)并提前準備答案
做獵頭介紹甲方工作,最怕的就是候選人一句“你們說的這些我都懂,但到底給多少?”直接把話題帶偏。這時候你要是沒準備好,只能硬著頭皮回答:“這個得看個人能力?!薄犐先ハ穹笱?,其實暴露了你對甲方了解不深。
真正專業的獵頭不會等候選人問到才去查資料,而是在溝通前就把高頻問題列出來,逐個拆解清楚。比如:
薪資范圍怎么講?
不要只說“稅前30-40萬”,這太模糊。要說明結構:基本工資占比多少?績效怎么算?有沒有項目獎金?年終獎通常發幾個月?是否包含補貼(餐補、交通、通訊)?甚至可以補充一句:“他們去年有兩位同事因為超額完成指標拿了額外獎勵,更高的一筆是半年工資。”晉升路徑怎么描述?
別再說“我們內部晉升機制很完善”這種話。要具體到崗位層級變化:從助理工程師到項目經理大概多久?中間需要哪些考核節點?有沒有明確的職級標準?有沒有技術專家通道?比如某建筑公司,獵頭就提到:“他們設了三個技術序列,干滿兩年就能評中級,再兩年升高級,期間還能帶徒弟,帶得好還能加分?!?這種細節一聽就知道不是套話。穩定性如何?
很多候選人關心這家公司會不會經常裁員或者換老板。這時候你可以主動說:“我跟他們的HR聊過,最近三年管理層變動很少,核心團隊基本穩定,而且新項目都是老員工帶新人推進,不是一上來就招一堆人填坑。”
這些都不是靠猜出來的,是你必須提前摸透甲方的真實情況。資質參謀網合作的不少企業,都會提供一份《候選人常見問題應答指南》,里面就是幫獵頭整理好這些問題的標準答復模板。這樣你在 *** 里一開口,就不只是復述JD,而是帶著專業判斷去回應。
別小看這一點,候選人一聽你就知道你是真懂這家公司,而不是只會念稿子。他們會更愿意往下走,因為你不是一個傳聲筒,而是一個能幫你理清思路的人。
所以記?。?br />
每一次介紹甲方工作之前,先把自己當成候選人,問一遍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擔心什么?”
然后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反復練幾遍,直到脫口而出不卡頓。
這才是獵頭建立信任的之一步——不是靠承諾,而是靠準備充分帶來的底氣。
5.1 成功案例:一位獵頭如何讓資深候選人主動跟進
有個做建筑行業獵頭的朋友,最近在推一個設計院的總工崗位。候選人是個在央企干了十年的結構工程師,履歷漂亮,跳槽意愿不高,但對新機會也挺敏感。
他沒直接打 *** 說“我們這邊有個好職位”,而是先做了三件事:
之一,提前把甲方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近五年重點項目列出來,特別是那個正在申報國家級獎項的橋梁項目——他知道這個點能打動技術型人才;
第二,查清楚這位候選人的職業路徑,發現他這幾年一直在做復雜結構設計,但沒帶過團隊。于是他在介紹時特意強調:“他們這次招的是技術負責人,不只是干活,還要帶三個年輕設計師,而且有明確的培養計劃,不是讓你一個人扛全部?!?br />
第三,薪資部分不說虛的,直接報出稅前42萬起,還補充一句:“年終獎按項目利潤分成,去年更高的一位拿了8個月工資,不是純靠運氣,是真有人做到?!?/p>
結果呢?候選人聽完沒急著拒絕,反而反問了一句:“你們是不是跟他們HR溝通過?我能不能見一面?”
這就是專業帶來的信任感。不是靠吹噓,也不是靠價格 *** ,而是你講得清楚、說得具體、還能看出對方的痛點在哪里。
很多獵頭一上來就念JD,覺得只要職位描述寫得好就行。其實不然。真正能讓候選人愿意往下走的,是你讓他感覺到——你懂他的價值,也懂這家公司的潛力。
這背后其實就是一句話:不要只介紹甲方工作,要幫候選人看見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像資質參謀網經常提醒獵頭伙伴們,別光盯著崗位說明書,多去了解候選人過去幾年的成長節奏和職業焦慮點。有時候一個細節就能打開局面,比如他說“我最近兩年沒升職”,你就順勢告訴他:“他們這邊有技術專家通道,兩年內評中級,三年評高級,中間還有帶徒弟加分項?!?/p>
這種時候,候選人不是被說服來面試,而是自己想試試看——因為你知道他想要什么,并且知道這家公司能給他什么。
這才是成功的甲方介紹該有的樣子。
6.1 不只是講清楚職位,更要幫候選人看清未來可能性
做獵頭這行,很多人一開始就是個“傳聲筒”——甲方說什么,你就原封不動地轉達出去。聽起來挺簡單,其實最容易出問題。為什么?因為候選人不是機器,他聽的是信息,但感受的是價值。
舉個例子:你跟候選人說,“這家公司招一個項目經理,月薪25K,五險一金齊全。”
這話沒錯,但聽完之后人家可能只會想:“哦,工資還行,不過我現在的公司也差不多。”
這時候你沒贏,反而輸了信任。
真正厲害的獵頭,不會只停留在“說了什么”,而是會去琢磨“對方聽了之后會不會動心”。這就得從“介紹崗位”升級到“描繪路徑”。
比如你在推一個建筑企業的工程部經理崗,別光說“負責現場管理、進度控制、成本核算”,得加上一句:“他們今年有個超大體量項目要落地,你現在帶的人不多,但這個機會是直接對接總部資源的,未來兩年內如果干得好,有機會進入管理層儲備池。”
你看,這不是在講工作內容,是在告訴候選人:你能在這兒走多遠,而不是只能做到哪兒。
這種思維轉變,才是進階的關鍵。它要求你對候選人有洞察力,也要對甲方有理解力。不能靠猜,得靠積累和觀察。
資質參謀網經常提醒我們這些獵頭伙伴:別總想著怎么把JD念順口,得多花時間研究候選人的職業節奏。比如有人三年跳一次槽,說明他在追求成長;有人五年不動,可能是穩定型選手,但也有可能是卡住了瓶頸期。你得知道他是哪種人,才能決定用什么方式跟他聊。
再說回那個設計院總工的例子,那位獵頭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沒只盯著“職位描述”,而是抓住了候選人的兩個核心訴求:一是技術能力能不能被看見,二是有沒有帶團隊的機會。這兩個點,恰恰是很多資深工程師最在意的。
所以啊,別再把自己當成翻譯器了。你要做的,是幫候選人把眼前的職位,變成未來的跳板。
怎么做?記住三個動作:
之一,問清楚候選人最近一年的職業狀態。他是覺得累、沒成就感,還是想找點挑戰?你得知道他的“癢點”在哪;
第二,反向拆解甲方崗位背后的晉升邏輯。這家公司是不是真有培養機制?有沒有明確的技術專家通道?別信嘴上說的好,要看實際執行情況;
第三,把“我能給你什么”換成“你能在這里成為誰”。語言變了,效果完全不同。
當候選人覺得你懂他的過去,也看得見他的未來,他就不會再問“你們公司怎么樣”,而是開始問“我什么時候能進去看看?”
這才是獵頭的價值所在——你不只是介紹一份工作,你是幫他重新定義自己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