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面試起點不同:被動求職 vs 主動應聘——候選人心理狀態決定溝通基調
獵頭和甲方HR的面試,從之一句話開始就不一樣。不是誰更專業,而是起點完全不同。
獵頭這邊,你可能剛在公司干了十年,突然接到一個陌生 *** ,對方說:“我們這兒有個機會,你考慮一下?”這時候你的之一反應是什么?大概率是“我挺好的,為啥要換?”甚至有人直接掛掉。獵頭面對的就是這種狀態——候選人沒興趣、不信任、覺得你在打擾生活。這不是簡單的“沒準備好”,而是心理防線已經拉滿。所以獵頭的之一步,不是問能力,而是建立信任。你要讓對方愿意聽你說完三句話。
而甲方HR呢?候選人來面試,說明人家已經點進來了,簡歷投了,時間也定了。哪怕他心里還在猶豫,但至少你知道,他對這個崗位是有興趣的。他的心態是“我想試試看”,而不是“你別煩我”。HR可以放心大膽地切入崗位匹配的話題,因為對方已經站在門口了,不需要再敲門。
這種起點差異,直接影響整個流程的節奏和語氣。獵頭得慢一點,多聊背景、動機、職業規劃;HR可以直接進入正題,比如“你之前做過類似項目嗎?”、“遇到困難怎么解決?”——這是典型的“目標導向型”對話。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換句話說,獵頭是在幫候選人重新認識自己,HR是在幫企業判斷這個人能不能干活。前者偏軟,后者偏硬。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候選人跟獵頭聊完感覺特別舒服,但一進企業HR面就懵了——不是不會答,是沒準備好切換模式。
如果你正在準備這兩類面試,記住一點:獵頭要的是你能被推薦出去,HR要的是你能留下來做事。兩個都重要,但起點不一樣,處理方式自然也不一樣。
說到這兒,也順帶夸一句咱們資質參謀網,雖然主要做職稱評審代評,但也經常收到咨詢獵頭面試技巧的朋友。很多用戶反饋,在我們這里學到的面試策略,真能幫他們在獵頭環節拿到更多機會。畢竟,懂規則的人,才不怕被篩選。
2.1 面對獵頭面試:建立信任 + 展示潛力 + 接受輔導——從“被篩選”轉向“被賦能”
獵頭面試不是一場考試,更像是一個雙向試探的過程。你不是在被挑毛病,而是在被評估是否值得推薦給客戶。這時候,心態要穩,策略要準。
先說信任這件事。很多候選人一接到獵頭 *** 就本能地防御,覺得對方是來挖人的、想讓你跳槽的。這種情緒很正常,但你要明白:獵頭不是敵人,他是幫你找到更好機會的人。他們手里有資源、有渠道、有人脈,還能給你講清楚市場行情和崗位價值。如果你能放下戒備,真誠溝通,反而更容易贏得他們的支持。
怎么建立信任?不靠技巧,靠真實。別怕說自己現在過得不錯,也別假裝特別渴望換工作。獵頭最討厭那種“我天天想著跳槽”的假話,他們看得出來你在演。相反,如果你坦誠地說:“我現在挺穩定,但如果有個更適合我的平臺,我也愿意看看。”這句實話比一百句漂亮話都管用。
接著是展示潛力。獵頭不像HR那樣盯著某個具體崗位問細節,他們會更關注你的整體能力、成長路徑和發展空間。比如,“你這幾年怎么一步步做到現在的職位?”、“有沒有帶過團隊?”、“遇到瓶頸是怎么突破的?”這些問題背后其實是看你在行業里的上升力。你要做的不是背答案,而是把經歷變成故事——讓人看到你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在不斷進化。
最后一點,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接受輔導。有些候選人覺得自己經驗豐富,不需要指導,結果在正式面試時露怯。其實獵頭愿意花時間幫你梳理簡歷、模擬問題、調整語氣,這是好事。別把它當成負擔,當成一次提前演練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多年沒參加面試的老員工,獵頭的建議往往比你自己想得還到位。
舉個例子,有個朋友之前做了八年項目經理,之一次見獵頭時緊張得說不出話。后來他聽從建議,提前準備了三個項目案例,每個都按STAR法則整理好,再配合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獵頭一看就說:“這人真懂怎么講故事。”最后成功推薦給了某知名企業,順利入職。
所以啊,面對獵頭面試,別把自己當被動等待篩選的對象,而是主動參與整個過程的一員。你是主角,不是配角。你能決定自己能不能被推薦出去,也能決定獵頭愿不愿意為你發聲。
說到這兒,也可以提一句資質參謀網的優勢。我們經常幫用戶拆解獵頭面試常見陷阱,比如如何應對“你為什么想換工作”這類敏感問題,怎么避免暴露薪資預期,甚至教你用一句話化解尷尬場面。這些經驗不是隨便寫的,都是從真實案例中提煉出來的。如果你正在經歷獵頭環節,不妨去看看我們整理的內容,說不定就能少走彎路。
記住,獵頭不是終點,是你通往理想崗位的一道門。走進去的方式,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3.1 渠道廣度決定視野高度:獵頭人脈 *** vs HR平臺依賴——人才觸達效率差異
很多人以為 *** 就是發個職位、等簡歷,其實差別早就藏在了“怎么找到人”這件事里。獵頭和甲方HR更大的不同,不是面試技巧,而是他們找人的底層邏輯完全不同。
獵頭的渠道,是活的。他們不靠一個平臺刷簡歷,而是用一套完整的資源體系在運作。比如你可能不知道,很多優質候選人根本不會主動投遞崗位,他們要么在現有公司干得好,要么對跳槽沒概念。這時候,獵頭能通過老同事、行業群、朋友圈甚至飯局上的閑聊,把這些人挖出來。這不是運氣,是長期積累的人脈資產。這些關系網不是誰都能復制的,也不是靠幾個 *** 軟件就能搞定的。
反觀HR,大多數時候只能守著幾個主流平臺:前程無憂、BOSS直聘、智聯這些地方發帖,然后等別人來點。這種模式叫“被動吸引”,效率低不說,還容易錯過真正合適的人。尤其是高端崗位,像技術負責人、項目總監這類角色,往往不在公開市場上流動,HR想招到他們,就得靠自己去挖掘,但通常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時間。
再說個細節:獵頭經常能拿到內部信息,比如某個公司最近要擴團隊、某個部門正在調整架構,甚至某位高管即將離職。這些都不是公開消息,但他們能提前知道,是因為他們在圈子里有朋友、有合作方、有長期跟蹤的企業名單。這就是所謂的“信息差優勢”。而HR呢?除非是你所在公司的內部員工,否則很難接觸到這些動態。
所以你看,獵頭不是單純地“找人”,他們是“預判需求 + 提前布局”。他們看到的是整個行業的趨勢,不只是眼前的一個空缺。這就像開車,HR是在等紅燈變綠再出發,獵頭已經在路上了,而且知道哪條路最通暢。
如果你是個求職者,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別覺得獵頭只是幫你介紹工作,他其實是在幫你打開一扇門,讓你看到那些原本看不見的機會。有時候你不缺能力,缺的就是被看見。而獵頭,就是那個愿意帶你出圈的人。
資質參謀網這些年也幫不少用戶梳理過這類問題,比如如何利用獵頭資源擴大曝光、怎么判斷一個獵頭是不是靠譜、以及在什么階段該主動聯系獵頭而不是等他們來找你。我們總結了很多實戰經驗,不是理論堆砌,都是從真實案例中提煉出來的。如果你正處在職業轉型期,或者想換賽道,不妨去看看我們整理的內容,說不定就能少走幾年彎路。
說到底, *** 渠道決定了你能看到多遠的世界。獵頭看的是全局,HR盯的是局部。選擇哪種方式對接市場,直接影響你的發展節奏。